科潘遗址发掘又有新发现 顶部建筑雕刻装饰令人期待

  在对玛雅文明著名城邦科潘遗址发掘“首战告捷”后,10月26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出的考古队对该遗址8N-11贵族居址的发掘工作进入第二阶段,并取得新的重要收获。

  8N-11贵族居址为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方形院落,四面均有建筑,本年度发掘其中最高大的北侧中心建筑。第一阶段的发掘工作清理了全部表层堆积,建筑的正面(即南面)已经完全暴露,东、西两侧也暴露出部分台基墙体,后侧暴露出了东南角和西南角的台基底座转角巨石,建筑形制逐渐明朗。

西侧第二层台基上的雕刻

  由目前暴露的遗迹看,该建筑结构大体如下:底部为东西长约16米、南北宽约14米、高约0.5米的基座;基座上为高约1.5米的第一层台基,在其东、西两侧,包裹台基的砌墙石保存较好,顶层砌墙石外凸;再向上,为高约1.5米的第二层台基,东、西两侧砌墙石保存较好,顶层砌墙石同样外凸;第二层台基以上部分倒塌严重,未见包裹台基的砌墙石,但由保存的台基本体看,推测应该有高约1.8米的第三层台基。第三层台基顶部为北侧主体建筑,墙体已经完全倒塌,只保留了部分石灰地面和地面下的铺垫层。建筑正面,从地面到第一层台基顶部,为东西贯通的五层台阶。在相当于第二和第三层台基的部分,中间为宽约6米的台阶,两侧为直立的台基墙体。

  第二阶段发掘工作启动后,又有新的发现。

  在建筑的东、西两侧均暴露出更多保存较好的墙体,建筑结构更加清晰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,东、西两侧的第二层台基上,均暴露出保存在原位的雕刻。雕刻的内容仍然是墨西哥纪年和交叉火炬图案,由此可知,在第一阶段发掘中发现的倒塌雕刻残块不是来自顶部建筑,而是来自第二层台基。由目前倒塌和保留在原位的雕刻情况看,第二层台基的东、南和西侧各应有三组雕刻。

强光照射下的黑曜石貔貅手链
强光照射下的黑曜石貔貅手链

正面台阶细部

  在中部建筑东侧,中部建筑与东侧附属建筑间的夹道内,发现雕刻残件三块:其中两块为房屋顶部装饰,形状如黑曜石刀;另一件为神像羽毛冠的残块。由此确认顶部建筑也有雕刻装饰,这些雕刻的内容非常令人期待。在此东夹道内,还发现了能够复原的较大块陶器残片、黑曜石残片,并有火烧痕迹,此部分堆积正在清理中。此外,在建筑的后部,清理出了大范围的类似“散水”的碎石堆积层,其中包含大量陶片和黑曜石石器残片。这些重要发现更加凸显了北侧建筑的重要性。

强光照射下的黑曜石貔貅手链
强光照射下的黑曜石貔貅手链

N30E06② (8)黑曜石刀形雕刻东侧夹道陶片和羽冠饰物出土情况

  8N-11贵族居址所在的贵族居住区位于科潘核心祭祀和王宫区西北约2公里处,两者之间有一条人工铺设的道路相连,道路表面覆盖有石灰,玛雅人称之为“白色之路”。该贵族居址正位于这条道路北部的终端,其北侧建筑是外界进入科潘看到的第一个殿堂,位置十分重要。目前初步确认的三层台基的结构,与已经发掘的其他贵族居址建筑有一层或两层台基的结构不同,显示了其更高的等级。

  截至发稿时,发现其他类型的雕刻相对较少。一般而言,主体建筑墙体上会有内容更精彩的雕刻,可能因为最先倒塌,尚被深埋在堆积的底层。目前,第二阶段清理工作仍持续进行,更多新的重要发现需要进一步的发掘整理。

  赴科潘遗址进行发掘和研究,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继启动乌兹别克斯坦的发掘项目后“走出去”的重要一步,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,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“玛雅文明中心——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”的支持。发掘期间,美国哈佛大学费什教授和付罗文教授、日本爱知县立大学教授杉山三郎来访,对发掘工作给予高度评价,并对新的重要发现充满期待。(原文刊于《中国社会科学报》 图片来源:中国考古网 中国社会科学报特约记者 李新伟)

强光照射下的黑曜石狐狸
强光照射下的黑曜石狐狸

发表回复